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新市文獻 畫出老記憶

2007.9.3



新市文獻 畫出老記憶












這幅畫呈現了新市街仔三百多年前的熱鬧景象。(記者王昱婷攝)

自由時報記者王昱婷/新市報導〕將文獻形象化!新市公所參考文獻,請畫家畫出三百年前的新市,一幅堤塘渡口,畫出番漢交易情形,另一幅木柵風華,則畫出新市街剛形成時的熱鬧景象。


新市公所繼完成新市鄉志的編修後,又試圖從文獻中,形塑新市鄉的歷史過往,使之具體化。新市鄉早期是平埔族新港社的聚集地,荷蘭人在此建立城堡,並教化平埔族,利用羅馬拼音寫成的新港文書,是研究當時代的重要史料。


而清代時,新市鄉由於地理位置,從熱鬧市集成為一個重要的漢人聚落。


新市鄉長鄭枝南從文獻資料中得知,不但堤塘港是當時相當熱鬧的港口,該地的落日也是當時有名的美景。而新市街仔,是以媽祖宮為中心而形成的市集,是當時該區域數一數二的熱鬧區域,因此委託畫家,希望將文獻中所提及的景像 ,更具體的呈現出來。


鄭枝南表示,原本是想以台灣傳統民俗畫的方式呈現,不過畫師認為必須參考很多文獻資料,不敢承接。新市公所後來改委託在高中任職美術教師的黃逸民及曾柏仁兩人用油畫呈現。而兩位畫家各參考十多本文獻資料,才將想法呈現在畫布上。


堤塘渡口中,前方是番漢及荷蘭人交易的情景,夕陽高掛,遠方的白色建築物,是荷蘭人所蓋的教堂, 也兼具教平埔番童寫字以及知識的地方,一般認為這是台灣最早的基督教會。


而木柵風華一畫中,則以天妃宮為主軸,呈現當時庶民市集的熱鬧景象。鄭枝南表示,這兩件畫作將再請學者進行考據,若資料無誤,將由新港堂文化館做永久保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