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縣市合併─事多錢少 市長批中央「耍老千」

2010.5.27



縣市合併─事多錢少 市長批中央「耍老千」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市議員林俊憲昨日質詢南縣市合併升格業務推動進度不積極,而且統籌分配稅款只增1億元,是五都最窮,還比不上一般縣市;市長許添財表示,中央「黃牛」、「耍老千」,只撥業務不給錢,需要結合民代力量據理力爭。


林俊憲指出,市長延任一年重要工作是組織整併前置作業,5月底前要完成20項,實際上還有一半尚未完成,雖然局處架構已定,但有哪些科、該擺哪裡,才是最繁複工作,如此進度能否如期完成,才不致造成新舊政府交接阻礙,市府團隊應全力進行。


林俊憲說,當初許市長爭取合併升格,說能增加近200億元統籌分配稅款,如今只多1億元,南北差距仍存在,「許市長有什麼辦法嗎?」


許添財表示,估計統籌稅款沒算錯,而是老農津貼、國立高中職、署立醫院等經費,照舊制不放在地方負擔,主計處把業務推給地方而不給錢,違背常理。而且以人口為單一標準計算,非常不公平。


罵橫柴入灶 強調爭到底


許添財強調,中央敢「橫柴入灶」,大家就有道理爭取,應結合地方所有力量,包括立委民代、社團組成推動小組,執政黨也有候選人,不分黨派力爭。林俊憲回說,要向中央抗議到底。


人事處表示,直轄市編制已敲定府內8個處、府外18個機關,編制表已報送內政部,行政機關組織準則進度則是由內政部調控,至於科室細節配置,分由各單位窗口會商中。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新化大發現 第一代街役場隱身民宅

Source from 自由時報



2010-5-1





後方並未改建,完整保留街役場的格局。(記者吳俊鋒攝)





新化化第一代街役場立面已改建,看似普通民宅。(記者吳俊鋒攝)





第一代街役場的立面,只能從老照片中去追憶。(記者吳俊鋒翻攝)



〔記者吳俊鋒/新化報導〕新化鎮公所昨天進行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建造迄今至少90年的第一代街役場「隱身」為民宅,後側牆面、窗戶及內部樑柱等格局仍保留完整,是地方相當珍貴的歷史資產。



第一代街役場現址在信義路上,為林家所有,鎮公所委託地方文化工作者康文榮進行老照片的蒐集,追尋舊畫面裡的人事物時,輾轉得知,這棟建築竟然還沒有拆除,昨天會勘確認,根據資料研判,第一代街役場打造於日治大正時期,約民國9年。



林家購得第一代街役場後,前方立面進行改建,內部2樓則採用當時留下來的檜木重新隔間,迄今仍未腐壞,相當堅固,許多樑柱、窗戶等結構完好,更難得的是,後側外牆仍保持原貌,走過歷史歲月,出現幾許斑駁痕跡。



特別的是,這棟街役場儘管歷史悠久,但經過多次大地震,都毫髮無傷,顯見當初建造之堅固。



街役場建物1樓區分為2個店面,開放承租營業,從外觀之,猶如一般民宅,看不出是歷史建築的變身,目前林家人並未住在裡頭,只有供奉神明之用。



第一代街役場搬遷後,現址建物曾做為酒家、配銷會,後來由新化人康大山購得,再轉賣林家迄今。



康文榮說,眾所周知的新化街役場其實是第二代,打造於1934年,對現在人而言,已覺得歷史久遠,更凸顯信義路這棟建築的可貴。


第一代街役場 在新化信義路上



記者吳淑玲/攝影



台南縣新化老街的日據時期新化街役場,美輪美奐,但在1934年前還有年代更為久遠的新化街役場,位在護安宮旁,新化鎮公所與文史工作者昨天前往勘查,目前樓下經營「甲嘴王正宗肉圓」,可能就是第一代的新化街役場。



新化文史工作者康文榮表示,新化舊名大目降,日據時期大正9年(西元1920年)改稱為「新化街」,當時第一代的新化街役場位在護安宮與新化老街間的信義路,是新化老街未形成前最繁榮的地方,有戲院、酒家等。



目前位在中正路與忠孝路口的新化街役場,是由新化首任街長梁道捐地興建,在1934年落成啟用,屬於第二代的街役場,外界以為第一代街役場已經拆除,但信義路上一棟日式建築的屋主最近出面表示,他們的房子就是第一代街役場。



屋主林炳光是國中退休老師,他的父親在民國42、43年左右購入,之前曾是黎明樓酒家,也曾是公賣局的配銷會,是2層樓建築,房屋正面改建過,並隔成兩間當店面。



康文榮表示,梁道就任老照片背景就是第一代街役場,當時一樓是街役場,二樓是公會堂,與林炳光的房子看起來八九不離十,但還是要拆天花板看梁柱,請專家鑑定。



【2010/05/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