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南科大坌坑文化遺址 發現稻米紀錄

〔自由時報記者王昱婷/新市報導〕南科文化遺址是台灣近幾年來少見大規模開挖的文化遺址,在某個程度補足了台灣考古學上的空白。在園區內的大坌坑文化遺址,南科考古隊發現了到目前為止,台灣已知最早的稻米栽種紀錄,也找到了台灣已知最早的狗骨骸,證實台灣在5千多年前,就有畜養狗的情況。



從南科園區確定開發以來,探勘發現有豐富的文化遺址,國科會投入超過2億元搶救,也豐富了台灣考古學的內涵。

 


考古隊長朱正宜認為,在文化類型上,南科文化遺址擁有原住民、漢人、鐵器及陶器時代的文化層,由於這裡是漢人最早進駐開發的地方,光是在台灣西南地區,南科文化遺址就有相當良好的條件足以支撐豐富的學術研究,以及瞭解台灣的發展源流。


他說,以地理環境來說,這個區域屬於台江內海與陸地的接合處,原本就是聚落集中區,在完整的保存下,先天及後天環境都好。除了人類學上的考古意義,由於南科文物出土了相當近代的文物,對於文獻考古,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可做為文字的佐證。


他表示,南科考古遺址的最大特色是時間的完整性,從5千年到近3百年的文化層數量豐富。由於這裡是台灣最早被開發的地方,因此漢人文物也相當多,足以傲視台灣其他地區文化遺址。



10/22/2006 10:08:56 A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